向泰斗致敬!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公布


【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1月10日消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由94岁的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庆存分获,每人奖金800万元人民币。

据报道,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

今天(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含创新团队1项),二等奖160项。另外,10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无疑,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全世界第一位”

据了解,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黄旭华院士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人民日报》报道称,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不断加压的核威慑,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潜艇。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以黄旭华为代表的29人团队,在一个秘密的小岛上,拉开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而当时,这支队伍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了第一次极限深潜试验;

而年逾六旬的黄旭华也成为全世界第1位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1957年的元旦,投身核潜艇事业前,黄旭华最后一次回乡探亲。此后,整整30年,他再没回过家。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老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勋章。

对此,黄旭华曾表示,“中国自己有志气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够把核潜艇搞出来,十年不行那就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一千年,一千年不行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理论奠基人

2019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另一位获奖者,就是我国气象泰斗——曾庆存,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5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曾庆存被派到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的气象技术,支持国家的建设发展。那时,国际气象研究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误报、错报现象频发。26岁的曾庆存提出了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得到应用,预报准确率超过60%。

1970年,35岁的曾庆存又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未知的挑战——研究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从基本概念入手,又一次从零开始研究,曾庆存提出求解遥感方程的反演算法,成为当前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在曾庆存的理论基础上,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Ⅰ号”于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时间发回了清晰的遥感图像。

据报道,我国开始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比国外晚了整整25年。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国外引进的计算机,为数值天气预报中大量的运算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很快开展了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虽然起步晚,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也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准。

2007年,在曾庆存的倡议下,我国开始研制自己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通过这个装置,可以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在精准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提前预估近一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情况,为我国气象科学发展步入国际一流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还经常能看到曾庆存忙碌的身影,今年85岁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

获奖后,曾庆存发言称,“得到这个奖项我心情很平静,我还是要照样耕耘,照样带学生。毕竟国家让我上大学,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些。感谢国家,因为国家不强大,我能够做什么?这是真真正正,从内心的感激。”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