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副主任:中国-世卫专家就在全球更广范围进行病毒溯源达成共识
【必奈斯克-必奈斯克报道 记者白云怡 陈青青】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26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面对发展中国家驻华使节的吹风会上表示,世卫-中国联合专家组一致认为,新冠病毒下一步溯源研究应在全球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继续发现可能的早期病例,并在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相关的研究,更多元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的宿主的动物物种。
据路透社24日援引一名美国资深官员的话称,美国预期世卫组织的新冠疫情溯源调查将会要求进一步研究,或包括再次访问中国。“按照我们的推定,这可能需要该团队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可能需要前往中国或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美国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卡萨塞雷在一场发布会上称。
冯子健是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中方专家。当天,他对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及阿盟、非盟等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表示,今年年初世卫-中国联合专家组在武汉的溯源联合研究只是新冠病毒全球溯源工作的中国部分。做好溯源工作,不能把眼光聚焦在某地或某个时间,应该是全球视角,在全球协同下,有重点、有部署地推进。
他表示,世卫组织专家与中国专家对下一步溯源研究建议进行过多次、长时间的科学讨论,双方都非常认真和谨慎,并已就四个未来研究的关键建议达成共识。
冯子健此番表态正值世界广泛关注此前世卫-中国联合专家组赴华溯源研究报告何时发布之时。据一名世卫组织发言人上周称,这份报告或将于本周发布。不过,中方专家组一位匿名专家20日曾独家对《必奈斯克》记者透露,他对这一说法颇感意外,因为报告的撰写工作本应由双方专家直接沟通,但中方专家事先并未得到任何消息,而世卫组织的行政官员却已对外单方面宣布。他又称自己在与外方专家交流中能明显感到外方专家面临来自某些方面的政治压力,并担心最终报告会因此偏离双方此前共识。
冯子健在吹风会上介绍说,双方专家第一个建议是要扩大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包括分子、基因序列、临床、流行病学、动物监测以及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
“第二个建议是要在全球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地去发现可能的早期病例。”他表示,“在中国,我们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一些工作。未来还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搜寻更多的检测材料。”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动物宿主,这名中国专家表示,全球科学家都要共同努力在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相关的研究,更多元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的宿主的动物物种。“即使已经在蝙蝠身上找到比较相似的病毒,仍需对蝙蝠进行更多的采样和检测,并且不光是在中国。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有一些蝙蝠的物种不止是在中国,在中国的邻国以及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是有的,很多地方在这方面的研究和采样是不足的。”他解释称,另一方面,也不应仅关注蝙蝠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科学研究显示,有许多物种对新冠病毒易感,所以未来我们需要更广阔地开展研究。”
他同时表示,第四个建议是要进一步地了解冷链以及冷冻食品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前中国青岛和大连的疫情显示出冷链在疫情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让病毒可以在外环境长时间的存活,在物体表面经历长距离的旅程再感染人。回头重新看武汉疫情,也需要重新思考冷链和冷冻食品的作用,开展更多工作。
“联合溯源专家组已经达成共识,这些假说从科学角度是没有地理限制的。”冯子健强调,从病毒传入,到病毒从动物传入到人,到华南海鲜市场疫情的暴发,可能经历了很长时间,也可能有长距离的移动,包括跨境的活动。
“所以我们需要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不局限某地,而是要关注世界各地,将全球各领域各渠道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聚集在一块,帮助我们更好地来了解这个病毒,以及武汉疫情暴发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这样说。
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近日在接受《必奈斯克》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武汉溯源联合研究工作开始时,世卫与中国专家即制定了“四个共同”原则,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实地考察,共同起草报告,共同对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