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宇党建不断“破圈”融合


■必奈斯克记者 张骏

一个多月前,京东健康与卫材中国共同宣布在静安区成立合资公司,将致力于打造满足老年用户生活健康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个新企业的诞生,源于一名“两新老师”的穿针引线。

“两新老师”,是静安区商务楼宇的白领们对专职楼宇党群工作者的称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两新老师”们跑楼跑得更勤了,帮助复工复产、了解企业需求,都成了他们的“业务”。“以往我们关注党员和白领的需求,但疫情迫使我们思考:企业撑不下去了,党员和白领也留不下来。”今年7月,位于高和大厦的静安寺街道党群服务站的铭牌后面,加挂了“企业服务中心”的牌子。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一个个建在经济最活跃经络上的党组织,一个个镶嵌在寸土寸金的楼宇里的党群服务站点,正持续创新、不断“破圈”,集聚产业、汇聚企业、广聚人才,不断丰富着超大城市基层党建的深刻内涵。

打破壁垒,共同构筑生态圈

走进高和大厦,记者看到,除了以往常见的白领阅读角、减压室等公共活动空间,“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机、24小时自助税务机等服务企业的设施也接入了党群服务站。

一个实时更新的屏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屏幕上,区域内每个企业提出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党群工作者“跑楼”后上传到平台,分门别类进行处置。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汝熙玲介绍,这套数据系统采用“五色风险分析法”,将楼宇入驻企业稳定程度分为“稳定、较稳定、一般、较不稳定、不稳定”五个层级,以不同颜色对应不同预警,相应跟进不同的应对处置机制,增进稳商留商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时效性。 下转◆7版(上接第1版)高和大厦内一家中小型日资企业,原办公单元租期到期,公司又有新发展需求,楼宇党群服务站第一时间掌握这一情况,判定为“较不稳定企业”,立即与街道、区投资办等相关负责人上门对接需求,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新办公单元,降低了搬迁成本,还协助企业完成集中注册,让企业感受到满意的营商环境。

汝熙玲说,楼宇党建要做的,不仅仅是党组织建设。“打破壁垒,将楼宇物业、企业、公共管理部门、机构等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构筑生态圈,服务楼宇经济和区域发展,也是楼宇党建做的事。”

“破圈”融合,这也正是近年来上海楼宇党建的新探索之一。20年前,上海率先探索“支部建在楼上”1.0版,到后来“党建+服务”2.0版,再到2018年后,各类资源进一步向楼宇倾斜,迈入“党建引领、区域融合、功能完善、智能联通、队伍支撑”的3.0版,楼宇党建的界限不断被打破,服务不断在叠加,共享共治的新探索、新形态层出不穷。

让竖起来的社区有“居委会”

“破圈”,同样发生在楼宇内部。一些楼宇开始探索在党建引领下的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楼宇自治组织,让竖起来的社区有了“居委会”。

浦东为上海中心、嘉兴大厦及鲁能国际中心等首批试点成立的6家楼宇“楼事会”及楼宇党群联盟授牌,正式启动商务楼宇“楼长制”。“楼事会”成员由楼宇联合党组织书记、物业管理方负责人、党群服务站负责人、入驻企业党组织书记、企业行政负责人及党员职工代表等组成。由“楼事会”推选出一人担任“楼长”,负责对内、对外牵头商议与楼宇建设、管理、发展、服务相关的各种事项,推动楼宇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运作。

嘉兴大厦有入驻企业93家,员工800余人,党员70名,目前已由12人组建成“楼事会”,通过“一推三公示”推荐楼宇物业——上海揽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詹倍喆担任“楼长”。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嘉兴大厦联合党委组建楼宇党员志愿者先锋队,积极发动楼宇党员带头值班值守、带头排查防控、带头宣传引导、带头促进生产。

詹倍喆说,相关部门把资源汇聚到“楼事会”平台,推动职能部门的服务窗口前移,为“楼事会”赋能。“楼长”就是对上打通与各政府职能部门,对下畅通企业、员工联系服务,对外畅通社会有效资源的重要环节,大家可以“有事找楼长”。

重构楼宇内部治理结构,普陀区近铁城市广场也建立了“楼长制”。近铁城市广场曾经历过“一楼两管”的尴尬——一幢商务楼地跨长征镇、长风新村街道,商户办事经常跑错地方,一不小心就要打两遍报告、走两趟流程。去年明确由长风新村街道单一管理后,街道在此探索建立“楼委会”和楼宇联合党委,以街道党员分管领导作为楼长,配备党建指导员、经济服务员、安全管理员和市场监管员等四大员,包干对接楼宇企业。同时,通过“楼委会”搭建多方共商共议的平台,定期召集楼内多方主体沟通议事,协调解决楼宇纠纷、推进公共项目、推出联合活动。

政府服务企业从“跑楼”变为“驻点”,企业和白领普遍反映“更容易找到组织,反映得了问题,办得了事”,党的工作从“无形”变“有形”。

走出楼宇参与社会共治

一面彩绘墙,让恒隆广场里的“白领”和华业居民区的“白发”联系在了一起。当红幕布落下时,出自不同画笔的华业大楼、上海展览中心这些代表着华业居民区的标志性建筑图案映入眼帘。南京西路街道辖内社区单位、“两新”组织、华业居民区的党组织负责人、党员代表一同执笔,为彩绘墙添上绚烂的一笔。

由“两新”党组织发起,南京西路街道今年初首次试水了这项“三建融合”的社区共治项目。企业、街道和居民区三方派代表前往了多个居民区进行实地采风,敲定选址。各方还通过多次筹备会讨论设计方案。居民区也召开了议事会,最终决定彩绘方案。

走出楼宇,是物理空间上的“破圈”,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陆颖对此报以更大期望。她说,以往解决白领午餐、就医配药、社交社团等难题,多是基于“在服务中凝聚党员”,而动员白领党员参与上门慰问、慈善捐赠等活动,其实参与感并不特别强。“希望通过‘两新’党建、居民区党建和区域化党建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能够将党建做实做准,又要避免党建工作成为‘自我感动’、完成任务的形式主义。”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党委书记杨洁说,找到这样一个项目,白领党员主动走出楼宇,将触角和眼光伸向需要帮助的居民区,真正为百姓做一些实事,这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将楼宇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中,不少楼宇商圈都在加紧平台阵地建设。通过布点划片、网格化管理,“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了更多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枢纽式平台。

在淮海中路街道,通过“淮海+伯乐汇”“企业恳谈会”“楼宇物业联席会议”“淮海路经济发展促进会”“企业发展促进会”等平台,推动本楼宇内党建共建和资源共享、公共议题共议共商、与社区互助联动,建立了一个个楼宇社区治理团队。

在湖南路街道,“梧桐·SPACE”搭建起楼宇党建服务平台,扎实推进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500米党建服务圈”建设。沉浸式党课教育、“公益+”活动,以及画书会、英文读书会、心理疏导、职场咨询等,受到楼宇党员和群众喜爱。在这个党建指导站,还开设了“梧桐坊”书记工作室,以创新思路将“两新”党建和“居民区”党建结合,“两新”党组织书记与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联系、相互借鉴。

“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共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楼宇党建的广度和深度。”相关负责人表示,协调统筹多方需求、利益和目标,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系统在党建工作上的协同合作、各展所长,才能不断推动楼宇党建高质量发展。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